"高薪养廉"这一制度,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,有些人认为,政府履职人员就应该做好实事,付出多少努力就拿多少薪资。
也有人认为,人拥有了一定的权力后就很难抵挡得做以权谋私这一诱惑,如果自己能光明正大地从工作中获得足够多的财富,那就不会以身犯险利用职权谋取私利,一方面也会更爱岗敬业。
【资料图】
如果我们从历史故事中学习经验,就会知道"高薪养廉"有一定的道理。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包拯,一生为官清廉,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,他的年薪非常高,以至于他根本不需要从贪污中赚取钱财,踏踏实实当一个好官,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了。如果我们能有包拯这样的年薪水平,即使是普通人也不会贪。
清正为官,青史留名
包拯是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代表,与他一样以清正廉明在史上闻名的,还有明朝时期的海瑞。然而海瑞一生仕途坎坷,虽有为人民服务之心,却一直都只是一个小官,没有太大的空间可以发挥政治才能,连在后世的"知名度"都不如包拯。
而包拯仕途顺遂,生逢其时,赶上了好的时代,遇到了知人善任的皇帝,他做一个清廉的好官,既得到了上级和同僚的认可,也深得老百姓爱戴。
包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时考取了进士功名,当时他已经28岁了。原本仕途之路刚刚开启,比之一些少年为官的人已经是稍晚了,因父母老迈体弱需要子女照顾,包拯一直留在父母身边尽孝,一直到10年后,包拯38岁时,他才进京任职。此后,他一路担任大大小小的官职,辗转到各地履职,为朝廷谏言,为一方百姓造福。
包拯为官刚正不阿,不畏强权,敢于斗争。他担任监察御史时,多次弹劾谋取私利的贪官、滥用权力的权贵,在当时被称为"包弹"。
包拯提出的不少改革建议,因切合实际言之有理,许多建议都被朝廷采纳,都落到了实处,包括强制老迈官员致仕、停止招募士兵、鼓励开炉冶铁、实行公平买卖等,都是切切实实为朝廷解决了问题。
包拯执法严明,铁面无私, "贵戚宦官为之敛手,闻者皆惮之"。 包拯在家乡庐州担任知府时,家中的亲戚朋友以为可以借他的便利,做了不少仗势欺人的不法之事。包拯从不包庇,大义灭亲。
有一次,一个亲戚犯法了,包拯按照法条规定,在公堂上将这个亲戚杖打一番。从此,包拯的亲戚朋友都不敢狐假虎威胡作非为了。因为他的铁面无私,敢于为老百姓声张正义,大家都称他为"包青天"、"包公"。
后世包拯的形象一直都是黑脸的,其实他本人肤色并不黑,只是因为执法时纪律严明,一直板着个脸,民间里流传的形象就变成了黑脸了。
为官清廉,名利双收
包拯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如今提到包拯,都把他当作"清廉"的代名词。一说到清廉,大家可能会联想到了两袖清风、家徒四壁等词语,但实际上,因为北宋时期经济发达,朝廷给官员提供了非常丰厚的俸禄和福利。
包拯为官数十年,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明,除了因为他本人的道德情操高尚,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,包拯完完全全可以靠为官致富,财富无法让他屈服,又何必要去当个贪官呢?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大家都推崇读书当官,因为确确实实是"书中自有黄金屋"。
包拯的俸禄有多高呢?包拯最高官至开封府尹及龙图阁大学士,在当时,每月可以领取1500贯钱,每年也就是18000贯钱。
北宋时期,一贯钱就等于一两白银,根据史学资料了解到北宋的物价和消费水平,如果折算成现代的人民币,一两白银就是人民币1000~1800元。
如此一算,包拯的年薪就在1800万到3240万元之间!这个纯收入水平,在现在也是富豪级别的了。宋朝官员的俸禄如此之高,推算之下,即使是还未升任如此高的官职之前,包拯也是不愁吃穿的。
包拯作为受到皇帝赏识的高官,收入来源自然不是单一的。在平时,包拯可能会收到皇帝的赏赐,或者学生送的礼品等等,这些折算起来也是不菲的收入。
除此之外,包拯还拥有当时最重要的财富--土地。朝廷赐给了包拯良田良田二十顷,也就是两千余亩,这些田地可以用来种植作物售卖获取财物,也可以租售出去,也是一大笔收入。
不论在哪个时代,土地资源都是最宝贵的财富,光是朝廷赏赐的这些田地,包拯的赚钱能力就已远超许多人了。所以说,包拯不仅是一个清官,还是一个富裕的地主。
高薪养廉,造福百姓
宋朝廷给了官员如此高的俸禄,文人士者靠做官、升官就可以赚取大量的钱财,而要升官,自然是要做好工作,正在为老百姓服务。
成为了大官的人,因为没有后顾之忧,也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,不会在为官时贪污受贿肆意敛财。当然,即使如此,在宋朝仍然也有很多贪官污吏,而这,就是因为个人的道德情操问题了。
再往后到了明朝时期,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朝廷制度所致,官员们的俸禄并不高,许多为官之人都过着拮据的生活,也滋生了许多贪污受贿之事,真正清廉的官员十分少见,而明朝著名的清官海瑞,因为刚正不屈,仕途并不顺利,在死去的时候,身边只有几件旧衣服和不到10两银子,连置办丧事都没有银钱,棺材都是同僚们捐助的。
值得庆幸的是,包拯生在了一个合适的时代,让他可以堂堂正正做一个好官。当今社会人民也寄望于公职人员能踏踏实实做好正事,幸好如今我们这个年代,一切都透明公开,清正廉明已经是常规要求,而不是像从前那样被广为宣传了。
标签: